为什么会有地下“长城”


位于河北永清县广袤的冀中平原上,人们发现这里密布着一群群宋辽时代的地下古道。根据初步考察发现,古战道规模十分宏大,分布点多达300平方公里;而且战道结构十分复杂,交错纵横,回环曲折,扑朔迷离。我国文物专家看后,都称赞地说:“万里长城与地下古战道,真是地上地下的两大奇观”。

永清县距离北京市大约70公里,它北靠永定河,西临白沟河,南近大清河,它是宋辽时期的古战场。因为年代的久远,因此那些地下古战道早就被人们遗忘了。

在清代末年,相传永清县城西南3公里处有一个蔡家营的村民,他们为了躲避外国侵略者而找到一个藏身之地,有一村民在地面看到了一个口径很小的孔,孔里面是黑的,也不知深浅,于是挖掘,却意外发现了一条地道。但是,这件事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,并且日子长了就淡忘了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永清县的村民们为了躲避日寇而开始挖掘地窖,他们又一次发现了这个古地道。但抗日战争结束后,人们也就没有提起它了。

建国以后,位于永清县城南关有一处三开间的饭铺,某天,房屋中央有块地面开始塌陷,并且露出一洞。店主十分惊异,以为内有神灵,于是不敢去探测究竟,他就用木板铺盖在上面,并且不时焚香祷告,求神保佑生意越来越兴隆。当年,当区里干部下乡听说此事以后,便挎了枪并且带着手电下洞察看,发现这是一个砖砌的大洞,它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。洞的四壁分别有十几道小门。门形呈拱状,并且每个门连着一个地道,洞体宽大约1米,高1.6米上下。人们沿地道曲折前进,于是发现旁有小屋,而且屋中有炕,炕上还有台,台上还有几根蜡烛。但是,这户居民却把地道给拆毁,挖砖填洞,已经盖了5间房子,因此,遗迹被破坏光了。

20世纪80年代,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逐步发展,永清县人又开始重新想起了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古战道。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古战道开发小组,并且拟订了首步的旅游开发计划。拟订的这个旅游计划就是以杨家将的历史以及传说为中心内容,并且恢复了一些古战场遗址,开始建成具有古代军事特色的宋辽古战场旅游区。

永清县古战道的一些调查挖掘工作一开始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。经过初步查明,它已经涉及到6个乡镇,并且查实确有古战道的村子11个,并且在6个村进行试掘。终于埋没千年之久的古战道露出了它的真容。

在离县城西南12公里的瓦屋辛庄,那里曾经有一个具有很大规模的古战道群。人们已发掘出两个“迷魂洞”以及1个“藏兵洞”。1号迷魂洞的底部距离地面大约4~5米,而且洞的南端有一东西信道,长大约12.9米,宽大约0.48米。信道的东西两侧有个小方坑,坑上还盖有一块砖制的插板。就在信道东端,拐弯向北,又转而向西,又折向上,另外再拐向东。几处转弯,真是令人晕头转向。然后,又拐了几个弯,而且转了几次向,他们来到一处,只见洞壁上有一道边宽大约0.4米的方形门,人必须猫着腰才能进去。进入洞门以后,前面还别有天地。这条地道地形回环曲折,方向变化多,因此人们称它为“迷魂洞”。

2号迷魂洞有些地段与1号洞只有一墙相隔。而且它回环曲折,与1号洞差不多。但不同的是,地道内有向下降的台阶,地道两壁的墙上开始发现有闸槽,而且好象原来曾有过闸门。这地道到底通向何方,因为破坏严重,而未能挖掘。

藏兵洞尽管没有迷魂洞那样扑朔迷离,但也时常变换方向。地道中分别有五间并排的小屋,而且每间约2平方米左右,可以用来藏人。人们把五间小屋又分为两组,中央有一信道相隔,在两组小屋同信道相接的开口,方向相反,且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。而且令人惊异的是,藏兵洞的一个出口居然在一口水井之内。目前,藏兵洞只被挖了一半,它究竟有多大,还是一个谜。

根据初步考察发现,古战道几乎都是用大青砖构筑成的,除了迷魂洞以及藏兵洞外,他们还有掩体、夹壁墙、闸门以及迷惑人的“翻眼”等各种专用设施,并且与水井互相连通,内有气孔、放灯台、蓄水坑、土炕等各种生活设施,已经出土的文物有缸、碗盘等生活用具,还有铜尖头、弹丸等各种古兵器。永清县古战道不但分布面广,而且有十分严密的布局。据当地年老的乡人说:这个地道布局,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,但是凤凰的头在南关阁,而尾却在县城北面,东面的塔儿营以及西面的蔡家营都是它的翼。是不是这样,因为尚未充分发掘,因此目前还难以断定。

永清古战道为我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光彩。我国历史专家认为,在中国历史上,宋、辽在河北地区常常处于对峙的状态,因此会在防御上大花力气,但宋、辽河北边境,却地处华北大平原,因此无险可守,除了筑城防御外,只有挖地道用来备战。所以可以推断,永清古战道大约是建于公元1000年左右,因而把中国地道战的历史不断向前推进了几百年。

古战道到底由谁所建?专家们的看法各有千秋。有的提出,在永清城西南辛阁寺的龙泉寺中,有座高13层的白石塔,而且塔基有十分精致的雕刻,据人们认为是辽代所建,但是多数专家认为是在宋朝建的。根据《干隆永清县志》记载,东南乡南门村有个武毅军台,人称六郎(杨延昭)台,因为杨六郎是宋朝边关大将,因此,战道为宋代所建。

从永清县已经调查的地道看,一条可以通向信安镇(即古淤口关),一条却通向霸州(即益关)。根据光绪年间《雄县新志》的记载,也由此证明地道是属于宋军前沿的军事设施。

对永清古战道的发现以及发掘,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甚至一些专家说,大凡古代的军用地道,一般都是用来攻城的。这次发掘出的古战道,显然主要用于防御的。这对攻城地道是个相当大的发展,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。

一些专家指出,作为古代防御工程的地下古战道,它们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起的实际作用,也不比长城差,而且可以同长城相比较。另外还有些专家指出,永清古战道规模这幺宏大,就现有有关资料来看,确实在国内外罕见,因此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大奇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