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陈子昂的组诗称“感遇”


《感遇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这首诗远承《离骚》,近师阮籍《咏杯》。用比兴寄托这种手法来反映边塞战争、反映时政种种弊端、反映壮志难酬等诸多方面。实际上是陈子昂一心整复古革新理论实践上的直接产物,直追建安风骨,变齐梁之绮靡,寄兴无端,别有天地。替唐五言诗指明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。

稍微晚于陈子昂的贤相张九龄在《感遇》(十一)之中写道:“至精无感遇,悲惋填心胸。”确切地概括出“感遇”的本质内涵,是由于至精至诚却无缘遭际遇合,悲惋的感情发自内心而寄于言表,结言成诗。正像清末王尧衢所说的,“感遇,感思也,思其有幸遭遇。一云感之于心,寓之于目,情发于中而寄于言,如庄子寓言之类是也。”陈子昂这人志高才大,本想辅弼君王来建立不朽功业。可是君王大多用他的文才来点缀升平却忽略他佐国之志向。因此造成诗人主观追求和客观失落的不平衡发展。被君王复知就感激知遇之恩,不见用于君王就感思他不幸遭遇。陈子昂借这之把自己表现政治情怀的抒情组诗命名《感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