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通牒


1990年11月29日,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、2票反对、1票弃权的多数票通过了第478号决议,给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:如果伊拉克政府于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拒不执行从科威特撤军等安理会的有关决议,联合国成员国有权使用一切手段,维护和执行有关的安理会决议,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。

但是,联合国的这一最后通牒并没有吓倒萨达姆,伊拉克随即于次日表示拒绝安理会的这项决议。在随后的外交努力中,伊拉克的强硬态度尽管有所松动,但在拒不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这一点上却毫无商量余地。

1991年1月12日,在距联合国给伊撤军规定的最后限期1月15日到来之前三天,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52票对47票和250票对183票通过决议,授权布什总统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对伊拉克使用武力。于是,由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这一地区性冲突而升级形成的国际性海湾危机,终于走到了战争边缘。

这时,美国根据“沙漠盾牌”计划在海湾地区集结的总兵力已达38万人。其中,以陆军8个师和海军陆战队5个旅为主的地面部队共30万人,装备坦克1400多辆,作战飞机120余架;海军包括几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舰只80多艘,舰载飞机240多架,巡航导弹350枚;空军4万多人,装备各型作战飞机800多架。另外,还有数万美军正在开往海湾的途中。与美军协调配合的多国部队此时也已基本部署完毕。其中,西方14国(英、法、德、意、比、加、荷、挪、希、葡、丹、澳、新西兰和西班牙)总兵力约5万人,装备作战飞机200多架、各型舰艇60多艘、各型坦克300多辆;阿拉伯三国(埃、叙、摩)三个师又五个旅,共7万人,装备坦克约800辆;伊斯兰四国(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国、塞内加尔和尼日尔)共1.2万人,此外有拉美两国(阿根廷和洪都拉斯)及东欧四国(捷、保、匈、波)分别派有少量的舰艇、防化分队或军事医疗队。以上各国再加上沙特等海湾六国,这样,在海湾与伊拉克军事对抗的国家多达35个,总兵力70多万人,装备坦克约4000辆、各型舰艇300多艘、作战飞机2000多架。他们分布在沙特、波斯湾、红海、地中海、土耳其、阿联酋、叙利亚等各处,对伊拉克形成合围之势。

驻海湾的各国部队中,美、英部队由美方指挥,其他多国部队统归沙特哈立德亲王指挥,美驻海湾部队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与哈立德亲王各自秉承美、沙元首指令,相互协调指挥作战。驻海湾美军各部反复进行了各种实战演练,侧重沙漠战、防化战、夜战和以夺取科威特为目标的两栖登陆作战等课目。

美军对伊作战计划分大中小三种。小者如“外科手术式”的空中袭击;中者如海空的袭击下夺取科威特行动;大者则是“全面、致命”的打击,打一场有限规模的局部战争。无论何种打法,均力求突然、速战速决,力避重陷越南战争的泥潭。

针对美军和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的大规模集结行动,伊拉克相应地完成了防御作战的军事部署。到1月12日,伊在科战区集结的兵力达37个师54万人,装备坦克4000余辆,装甲车2700辆,大炮约3000门,飞毛腿—B型地对地导弹发射架14部,蛙—7战术火箭发射架约30部,各型作战飞机250架,武装直升机125架。其中约有一半的兵力部署在科境内。

伊军在科沙、伊沙边界沿线构筑了一道长240公里、宽7—8公里的多层次坚固的防御工事。

此外,伊拉克在北部边境布署了8个师,西部边境地区7个师,两伊边境地区9-10个师,首都及中南部地区16-17个师。

鉴于战争威胁日益严重,伊拉克政府在国内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,准备同各国部队大打出手。各政府部门均已研究制订了战争爆发的应急计划,首都巴格达及其他大城市频繁进行防空、疏散演练及战时民防教育。

伊拉克当局命令所有17-33岁的男性公民应征入伍,组织了数百万人民军(民兵),几乎是全民皆兵。伊拉克政府多次申明,一旦海湾爆发战争,伊拉克将选择以色列作为首要报复打击目标,挑起阿以战争;将使用化学武器,大量杀伤美国和多国部队;将袭击沙特油田,毁坏海湾石油设施;将支持阿拉伯和伊斯兰激进组织开展圣战,并到处袭击美国及其盟国的利益,把战争扩大到全世界。

1月14日,伊拉克国民议会召开紧急会议,一致通过决议,授予萨达姆·侯赛因总统解决海湾危机所需的一切必要的权力,支持他在科威特问题上不做任何退让的立场。1月15日下午,联合国安理会结束了有关海湾危机的两天紧张磋商,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成果。安理会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