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日趁火打劫
在英法意等国与德奥大打出手的时候,美国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趁火打劫,肆意掠夺扩张,大发横财。特别是美国,由于参战时间短,战场远离本国,又是协约国军需供应的“兵工厂”和总后方。它的损失轻微,获利最大。
到大战结束时,美国远征军的兵力共197万人,其中军人死亡12.6万,负伤被俘失踪23.85万,合计36.48万。美军人员损失只相当于法军人员损失的5.92%,英军人员损失的11.76%。
美国支付战费共335亿美元,其中105亿来自税收,230亿来自发行长期债券。按1913年比价折算,美国支付的战费仅为英国支付的55%。
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需求及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能力的削弱,为美国提供了增加工业生产和扩大商品输出的极好机会。1914~1918年间,美国加工工业增长32%,钢年产量从2351万吨增加到4446万吨,增长89.1%;生铁年产量从2333万吨增加到3900万吨,增长67.1%;汽车年产量从57万辆增加到117万辆,增长超过1倍。尽管1916、1917年农业欠收,美国在1917~1919年仍能输出粮食3100万吨,平均每年输出1000万吨,而战前3年平均每年输出只有695.9万吨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全世界的国际贸易缩减到战前的60%,美国对外贸易却大量增长。与战前相比,美国出口总值增加两倍,进口增加80%,贸易顺差累计达116亿美元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,美国是从欧洲输入资本的国家,积欠欧洲诸国60亿美元债务。战争期间,美国供应物资和军火,对英、法贷款,不仅偿清原先所欠债务,还借给协约国欧洲参战国103.38亿美元。1913~1924年间,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,从19.24亿美元增至44.99亿美元,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1/2,美国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。
美国参战后,英国首相劳合·乔治对一群在伦敦的美国人说:“要确保战争胜利,第一必须有船,第二是船,第三还是船。”因为1917年4月间德军潜艇竟创下击沉协约国船舶88万吨的惊人记录。在1917年内,德国潜艇共击毁650多万吨船舶,而美国、协约国欧洲列强及中立国所有造船厂的造船总吨位加起来才只有270万吨。德国海军部估计,如果每月击沉60万吨船只,只需6个月就会迫使英国屈服。
美国靠夺取停泊在美国港口的共50多万吨位的97艘德国船,没收在美国港口的50多万吨荷兰船,以及征收私营造船厂正在建造的300万吨、431艘船舶,建立庞大的远洋运输队,加强护航,大量运送远征军和各种物资,保证了战争的胜利。1914~1919年,美国商船总吨位增加10倍,大大加强了它的对外扩张的实力。
美国除了影响欧洲以外,其扩张首先是加强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控制和政治支配。1917年美国在拉丁美洲20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,都已达到一半以上,分别占51.7%至54.8%。它对南美的资本输出,从1913年的13亿美元增加到1919年的24亿美元。战前它在南美洲没有一家银行,可是等到1921年初已开设50家银行分行。
美国资本还进一步侵入中国。美国对华出口额,从1913年的3500万海关两增加到1919年的1.08亿海关两,增长2倍以上。美国向中国政府贷款1300万美元,攫取了在华修建1500里铁路的权利和其他权益。
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攫取的利益仅次于美国。日本元老重臣井上馨给元老、内阁讨论日本是否参战的联席会议写信说:“这次欧洲大祸乱,对于日本发展国运,乃大正时代之天佑良机”。必须抓住时机,“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”。
日本迫不及待地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,其目的很明显,就是要接管德国在中国的“势力范围”,独霸中国,进而攫取德国的太平洋属地,向南扩张。
日本在1914年8月对德宣战,9月2日即出兵占领我国山东龙口,随即相继占领潍县、济南,控制胶济铁路,并在11月7日攻占青岛。日军所到之处,杀人放火,奸淫掳掠,无恶不作。
与此同时,日本海军也乘机南下掠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马绍尔、马里亚纳和加罗林诸群岛。1915年1月18日,由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秘密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“二十一条要求”。5月7日,日本政府对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,限48小时答复,袁世凯政府除对其中第五条(中国政府须聘用日人为政治、财政、军事顾问;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;武昌到南昌,南昌至杭州、潮洲间的铁路修筑权等)声明“容日后协商”外,其他各项均于5月9日答复予以承认,并与日方签订《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》、《关于山东之条约》等卖国条约及13个换文。但在中国人民强烈反对下,以及英美关于不得损害它们在华利益的表示之下,未能全部实际生效。
协约国多次要求日本派遣军队到欧洲作战,日本政府均以种种借口拒绝出兵。直到1917年3月,才以英法承认它对德属太平洋岛屿的占领为交换条件,派3艘军舰去印度洋和地中海。
在整个大战期间,日本仅以其军人死亡300人、负伤失踪910人的极其轻微代价,夺取了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的“势力范围”,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占领,而且大发战争横财,增强了它在帝国主义列强角逐中的实力。
1914~1919年,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.18亿日元增加到61.23亿日元,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。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.8倍,出现了以出口工业和造船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。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,计8.2万吨,1918年激增至443艘,计54.05万吨,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。同期生铁和钢产量均增加1倍,自给率达到48%和73%。当然,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,日本的工业水平还是很低的。
日本一战期间在远东的扩张和来自欧洲的军事订货,使它在1914~1919年间的进出口贸易增加3倍以上,从战前长期入超一跃而为出超,总额累计13.2亿日元。日本成为主要海运国之一,还取得18.9亿日元的贸易外收入。1919年,日本也像美国一样从战前负债17亿日元的债务国成为借出5亿日元的债权国。
日本战时经济的繁荣,其主要因素应归功于对中国的扩张和掠夺。它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,并加紧掠夺中国的资源。当时它在中国境内设置27家银行,信贷业务遍及各主要经济部门,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。1917、1918年,日本向中国段祺瑞政府提供巨额贷款,为数在5亿日元以上,所有贷款都附有各种各样的苛刻的政治条件。当时日本总理大臣寺内正毅曾自夸说,日本从这种巨额投资中所得利益,“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”。